其铭诔系世,敬传其名也。
管仲在向齐桓公讲授用宝物抵押给大资本家筹措军费的时候,说仅仅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就足够三军吃五个月 [6]。商品遇上大涨价,就是出十倍高价也买不到商品,人民需要得不到满足。
然而人民仍有挨饿吃不上饭的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粮食被商人们囤积起来了。广大穷人什么都缺,需求很大但无钱消费。由此可见,利出一孔思想是管仲的标本兼治的反危机好思想。然而人事不及、用不足者何也?利有所并藏也。其负面的效应是全球各国无休止追逐GDP,造成1%的人拥有99%的人拥有的财富极端贫富悬殊,同时加速了全球资源枯竭与地球生态环境逼近崩溃区域,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。
如果人君不能及时调剂,民间财产就会出现百倍的差距。因此,管仲警告桓公,若不进行宏观调控,打击大资本掠夺民众,即使不断地发展生产,铸造发行货币,还是无法改变资本奴役人民: 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,钧羡不足,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,则君虽强本趣耕,而自为铸币而无已,乃今使民下相役耳,恶能以为治乎? [13]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癌症。秋铜器,特点是喜欢自报家门,说自己是某某之子、某某之孙。
战国文字研究,起步较晚,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,它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为文字分国。秦襄公护送平王有大功,秦亦因此而崛起。物勒工名,不是现代的发明注册,而是体现三级监造的工官制度。第三,战国时期,很多小国还在,有些甚至延续到很晚,但战国晚期,最后剩下的大国只有七个,齐在东,楚在南,秦在西,燕在北,三晋(韩、赵、魏)居中。
哀成叔鼎是一件小鼎),后面三种鼎恐怕也不是羞鼎。铁器在中国出现,新疆比内地早。
礼坏乐崩,上下陵替 这是孔子批评的另一现象。但爆炸式的大发现,离我们很近,主要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,也就是最近的二三十年。《十二诸侯年表》本之《春秋》,名为十二诸侯,列出的国家却是十四个,它是以周、鲁的纪年为经,而以齐、晋、秦、楚、宋、卫、陈、蔡、曹、郑、燕、吴十二国的纪年为纬。器物组合以鼎、簋、壶、瑚(旧称簠)、盘、匜为主,纹饰流行窃曲纹、重环纹和波带纹(据大河口出土器铭应正名为宝山纹),中期虽有变化,但变化不大,真正出现大变化,还是春秋晚期。
乱子是从王畿的内部闹起,逐渐扩大到周围的诸侯国。战国铜器,刻铭增多,铸铭减少,开始出现物勒工名的现象。他把战国文字分为东西二系。商代铜器往往没有铭文或只有短铭,短铭多为以地为氏和以官为氏的族氏徽号,外加日名。
2.平底大鼎,一般为列鼎,往往撇耳束腰,饰垂鳞纹(这种鼎仍带有西周中期垂腹鼎的某些特点。王国维写过一篇短文,《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》(《观堂集林》卷七,1—2页,收入《王国维遗书》第一册,上海古籍书店,1982年)。
六国文字是西周文字的变种,甚至保留了一些更古老的写法。秦汉时代,人们也把春秋战国视为乱世。
三代既是三个朝代,也是三个彼此平行的地理板块。商代已有陨铁刃的青铜兵器(如平谷刘家河和藁城台西的发现),西周也有(如浚县辛村的发现),多属偶然发现。中国文字分两大类,日用文字是写在简帛类的软材料上,纪念文字是铸刻在金石类的硬材料上。很多铜器都是由官方监造,陈放或收藏在宫庙、府库和衙署,而不再是西周时期的家族铜器。乱世出思想,但没人喜欢生活在乱世。其传播范围,北至于辽西、内蒙古,南至于广东,西至于甘青,东至于山东半岛。
搞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人喜欢说,这是中国的轴心时代,知识分子的春天,思想史的黄金时代。5.高足小鼎,一般为列鼎,特点是腹作圆盒状,三足直立,应即从前者分化,规格最低。
这种鼎的出现可能要晚一些。上述五种鼎,第二种鼎确实是升鼎,但第一种鼎未必是镬鼎(以镬自名的鼎目前只有哀成叔鼎。
研究中国思想史,谁都绕不开先秦诸子。你要问商周文化的传播范围有多大,这是最好的回答。
这种工艺包括若干工序,如铸刻凹槽,嵌金银片或金银丝,然后锉平。这个问题很复杂,恐怕应做进一步探讨(李零《楚鼎图说》,收入拙作《入山与出塞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4年,334—342页)。4.错金银:战国时期很流行。2.锤揲法:锤揲法也是西方金属工艺的一大特点。
《六国年表》本之《秦纪》,名为六国,列出的国家却是八个,它是以周、秦的纪年为经,而以魏、韩、赵、楚、燕、齐六国的纪年为纬。考古学家讲这一现象,常以东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为例,而东周时期又主要以楚国的用鼎制度为例[参看俞伟超、高明《周代用鼎制度研究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1978年1期,84—98页。
简帛古书,历史上有多次发现,对古代学术有巨大影响。研究先秦诸子,以现在的水准而言,恐怕离不开简帛古书。
怎样以出土发现的物质资料来展现这段历史,又从思想史的高度来思考这段历史,无疑是个有趣的话题。文字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,最重文字。
3.鎏金银:战国时期很流行。进入 李零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思想启蒙 。但东周铁器主要是作兵器、工具和农具,并未全面代替青铜器,更没有代替青铜礼器。一部中国思想史从何说起,毫无疑问要追溯到这个时代。
春秋晚期,中国出了个孔子,随后又有墨子、老子、庄子等一批思想家出现,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。他说,公元前800—前200年,特别是公元前600—前300年,世界各地,不约而同,出了一批圣人,如希腊的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,以色列的宗教先知,伊朗的琐罗亚斯德,印度的释迦摩尼,中国的孔子、老子,等等。
同一时期的秦鼎也有这种古风),有些还带盖,自名登鼎(登字或加皿旁)或升(带鼎旁),用以盛放牲牢,即牛、羊、豕、鸡、鱼、腊等成套的牲肉,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末年,规格次之。但他们说的铁器时代,其实只是说,铁器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,并不等于说,铜器已退出使用,更不等于说,当时只有这一种材质。
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鼎,根据遣册,就是盛羹的鼎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不是讲了吗?道术将为天下裂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